1937年3月,凤凰山的窑洞中热气融融。毛泽东和美国记者、 作家史沫特莱,正进行一次“窑洞对”。
史沫特莱问,你是如何观察中日之间未来的关系的?毛泽东答道:在日本人民推翻日本军阀政府以前,日本的侵略政策是不会停止的,因此全面侵华战争无可避免。
毛泽东关于“中日战争不可避免”的判断,是精准的。而在国内,形势仍令人焦虑。
西安事变虽然得到和平解决,但局势却仍倏忽多变。蒋介石回南京后,即扣押张学良,同时下令将东北军调往豫、皖、苏三省,并进行缩编和裁撤番号,十七路军的番号也被取消。之后,蒋介石命令中央军重新逼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根据地。
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,1937年 2月10日,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,提出“停止内战,集中国力,一致对外”等五项要求,并作出在国民党同意五项要求的基础上,中共愿意“实行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”等四项保证。
1937年7月7日,日本军队炮轰宛平城,中国军队英勇抵抗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,全民族抗战爆发。
1937年7月28日至30日,北平、天津相继失陷。8月13日,日本侵略军突然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,淞沪会战爆发,战火威胁着南京政府的核心地区。
面对危局,蒋介石不得不根据国共两党合作协议,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,同意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,成立边区政府,以林伯渠为政府主席。边区下辖23个县,拥有人口150万,首府延安。
8月25日,中央军委发布命令,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、第二、第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。10月12日,中国共产党南方八省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,叶挺任军长。
此外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、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诸多抗日武装,也在抗击着日本侵略者。
1937年9月25日,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,与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第21旅团浴血奋战,歼敌1000多人。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,发挥山地游击战特长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,史称平型关大捷。
平型关大捷之后,八路军、新四军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,在各地阻击日军的进攻。
1937年10月,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·斯诺撰写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。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语气确定的话:“此书会告诉你为什么日本不可能取胜!”
曦光中,延安成为抗日和革命的圣地,人们大批向延安涌来。他们中有男、有女、有老、有少;有大知识分子,也有青年学生;有单身徒步,也有举家而来。
同盟会元老汪雨相带着全家老小28人,奔赴延安,参加革命。他的长子汪道涵在延安接受教育,后来成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。
1937年1月,随着中共中央来到延安,曾经在保安创办的红军大学也来到这里。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,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。
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,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,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。满怀救国信念的他们在这里完成短暂的学习,走向抗日战场。
1937年11月至12月间,日军相继占领太原、上海、南京、济南。
日本侵略者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中国大片国土,所有中国人都急切关注着战争的形势、胜败和国家的命运。
邵维正 中共党史专家:
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潮,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观点,一种是“亡国论”,一种是“速胜论”。
中国社会对于日本侵略战争或悲观、或速胜的态度,引发了毛泽东更深入的思考。
毛泽东比较中日各自的特点,指明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,并将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,认为日本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之时,我军应该深入敌后,广泛开展游击战争,建立根据地。
毛泽东指出“兵民是胜利之本”,他说:“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,但不是决定的因素,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。”
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深入敌后,广泛建立根据地。从1938年5月至1939年9月,八路军对日作战570次,歼敌3万余人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、指挥了抗日战争。延安因此成为人们心中的抗日圣地,指引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解放,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战场。